当前时间
 

贺敦伟:站在研发视角看中国OTC发展——则正医药的责任与初心

图片


2023221

则正医药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改良制剂的医药研发型企业。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药物递送系统(Drug Delivery System)研发引领者,立志通过医药技术创新赋能人类健康。


近日,《中国自我药疗产业简讯》执行主编采访了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资深副会长、则正(上海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贺敦伟先生。



图片

执行主编

您好,贺总,感谢您接受专访,您如何看待CRO的发展和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关系?

首先,我认为CRO与制药企业是一种共生关系。一方面,CRO必须要能给制药企业带来价值,否则没有存在的必要。另一方面,制药企业的研发战略要依托CRO才能真正落地。纵观欧美医药产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,我们可以发现,已经很少有企业关起门来搞研发了,大部分的重磅炸弹药物或是从biotech引进,或是与CRO合作开发。CRO高效专业低成本的开发优势,让国际巨头药企在过去二十年中尝到了甜头,也促成了欧美CRDMO行业在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发展。这一产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,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,我相信CRDMO行业在中国未来二十年中将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。

其次,相对于药企而言,CRO是一个风险洼地。药企具备生产、研发和销售职能,受到包括药监政策、医保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,创新风险居高不下。而CRO作为药企的研发合作伙伴,一般仅受到药审政策的影响,风险较低。当然,近几年,包括我们则正在内的几家CRO率先提出了“药企合伙人”的概念,开始与药企深度绑定,从管线布局和立项开始,共同开发,共担风险,共享收益,进一步加深了CRO与药企的紧密合作关系。

最后我想强调,CRO与药企有一个共同点,都必须把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重要战略。则正在创业之初即明确要以高端制剂开发为核心竞争力,在过去几年先后突破了水凝胶骨架缓释、蜡质骨架缓释、渗透泵、肠溶制剂、微丸压片、双层片、膜剂、微片等多种高端制剂技术。三年前团队共创出了现在的愿景,“成为全球药物递送系统研发引领者”,开始布局脂质体、纳米晶、原位凝胶、多肽制剂、吸入制剂、外用气雾剂、透皮制剂等递送技术。我深信,没有创新,就无法给客户创造价值。没有创新,就无法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图片

贺敦伟

图片

执行主编

您原来在外企分别从事包括OTC在内的药品研发及产品管线丰富工作,后来又自己创办了CRO公司。您如何看待OTC领域产品管线设计策略,CRO、药企、协会又应该怎么配合来推动OTC行业的发展?

无论是OTC还是处方药 ,我认为产品管线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通常情况下,都需要从稀缺性、创新性、协同性、可持续性、前瞻性和技术可及性几个维度进行考虑。

OTC不同于处方药的点在于患者自身会决定是否治疗,如何治疗,在哪里治疗。处方药更多是通过处方者即医生抓取患者洞察,甚至医生本身的治疗观念意愿更关键,因此更多是通过医学来推动发展。而OTC的选择基本完全来自患者或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和感知,更像是消费品市场,变化更快。OTC的品牌力会影响产品的生命周期,因此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有几年到几十年不等。因此,企业有必要一方面抓住自己的核心产品强化品牌力,另一方面要贴近消费者,收集消费者的反馈,洞察消费者未满足的用药需求,及时丰富自身产品线,补充相应领域的相关产品,进行品牌延伸,以扩大公司在该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以及产品的丰富度。

药企应积极与CRO、市场调研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召开头脑风暴,对品牌延伸策略及管线布局策略进行讨论与共创。另一方面,应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行业会议,关注国内外的研发进展和品牌动向,不断校正自己的品牌策略和管线策略。

图片

贺敦伟

图片

执行主编

公司致力于成为“全球药物传递系统(DDS: Drug Delivery System)研发引领者”,请您分享一下则正的业务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?

则正医药是国内首家专注DDS研发平台的CRO企业,公司愿景是致力于成为 【全球药物递送系统(DDS)研发引领者】。这一愿景既是公司十位管理者共创出来的共同目标,也是我本人的初心。我本硕博一直是在药物制剂专业,深知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全部是西方发明的,开发一款创新的递送系统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。即便我创业之初选择的是CRO赛道,我们也一直聚焦于儿童药、缓控释等高难度制剂的研发。

2020年公司开始布局高难度递送技术,特别是2021年,则正完成了两轮融资,开始全面启动了药物递送技术的研发。目前公司拥有十余个研究技术平台,其中涉及缓控释、吸入制剂、透皮制剂、儿药制剂、iLNPTM、LipitideTM、NanoedgeTM、SituGelTM等多种技术。业务覆盖仿制药、改良型新药、挑战专利、高端制剂、儿童制剂及相关临床研究、一致性评价服务等。则正目前有三家法律主体,则正上海聚焦多肽、小核酸、小分子的递送技术开发,则正淄博聚焦儿童药、OTC和仿制药的开发,则正济南则是一家临床CRO公司,擅长创新药I&II期临床服务、儿童药临床试验和高难度制剂(如吸入制剂、高变异制剂)的BE试验等。三位一体,可以为制药企业提供有技术壁垒的、一站式的高效研发服务。


图片

贺敦伟


图片

执行主编

OTC药品研发创新离不开法规方面的建设,请问贺总,目前制约我国OTC行业创新的政策因素有哪些?如何改进?国外有何借鉴的经验?

目前,国内OTC产品的上市途径有直接申报OTC和非处方药转换两种,对于直接申报OTC的上市途径,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完善。

当前来看,建议尽快推进相关政策落地。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可以直接申报OTC的4种情形,目前只有情形一“境内已有相同活性成分、适应症(或者功能主治)、剂型、规格的非处方药上市的药品”可以直接申报OTC,其他情形如采用国家局公布的非活性成份组成的新复方,改变已上市非处方药的剂型规格等情形的上述路径并不明确。相关配套文件—《化学药品非处方药上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(征求意见稿)》迟迟无法正式发布。另外,许多OTC相关的产品是无参比制剂的品种,在我国上市多年,临床价值明确,但因无参比制剂导致无法仿制,目前对该类产品的上市途径也未予以明确。相关政策的滞后,影响了我国OTC产品的丰富和百姓用药的可选择性,希望监管部门重视市场的需求和业内的呼声,加快政策出台进度。

长期来看,建议国内OTC产品建立单独的审评机制。目前我国现行的注册程序、技术要求、申报资料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完善,在当前药品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大背景下,对于OTC产品也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,建立有别于处方药的单独的OTC注册审评审批程序,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OTC注册技术要求。在这方面,对比欧、美、日等ICH主要成员国的OTC政策,美国的OTC专论制度值得我们借鉴,专论制度简化了OTC的上市程序,有利于鼓励OTC产品的研发、生产,并不断改良创新,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自我药疗需求;当然,也要通过系列管理要素可以将风险有效化解或控制。

图片

贺敦伟

图片

执行主编

近期随着疫情管控放开,您预计OTC领域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变革?

OTC领域里感咳市场是个很大的版块,在过去三年的疫情管控下,感咳版块的发展有所放缓,举例来说全球感冒药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,但是中国感冒药仍然停留在第二代,这是由于我们的OTC法规尚未落地造成的。随着疫情管控放开,患者对于感咳类产品的需求将逐步放大,升级换代的需求也会应运而生。同时,经过一场疫情,大家会更注重家庭常规非处方感冒及退烧类产品的储备,这将进一步推动感咳市场规模的提升。另一方面,消费者对补益类产品的需求也将发生显著变化,更多消费者将开始关注自身抵抗力,逐步形成自我药疗的习惯。

另外,三年疫情促使数字化医疗营销得到极大的发展,连锁门店逐步具有规模的全渠道布局也愈见利好局面,O2O的业务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虽然疫情管控放开,但是“在家买药,送药上门”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了大家习惯的一种购药模式。作为自我诊断治疗的OTC,会进一步随着这个趋势而扩大线上的销量,OTC企业应该积极布局线上渠道。

最后,随着MAH制度在国内全面推行,越来越多的研发企业开始转型为B证企业,但尚未见到太多连锁企业进军这一领域。不过我相信,在未来几年,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MAH,自持批文甚至自建工厂,实现前店后厂一证在手的商业模式,类似于美国的Private Label模式。

图片

贺敦伟

图片

执行主编

2022年1月我协会发布了“中国非处方药行业‘十四五’发展规划的建议”,至今已整整一年了。规划建议提出四大发展目标,其中“增加新产品数量”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出OTC新产品(含处方药转换品种、新适应症、新口味及新剂型)1000个,请问贺总,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?

协会、两会代表等都多次呼吁,我们要加快OTC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,推进中国OTC(非处方药)产业发展。我们认为补短板、填空白是药品OTC产业、行业以及监管部门共同的使命和责任。创品牌、高质量则是OTC未来发展的愿景和目标。我国目前正着力推进以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为导向的OTC药品创新,尤其是儿童OTC药物的创新发展。在“健康中国2030”的大背景下,协会提出“增加新产品数量1000个”这样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有前瞻性的,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。

目前来看,完成这一目标还是很有挑战的,主要的风险在于OTC分类管理制度的落地时机。建议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,整个行业出谋划策,尽快促使监管部门落地相关制度和配套指导原则,给OTC创新松绑。

图片

贺敦伟

图片

执行主编

作为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的资深副会长,请您谈谈协会如何更好地为会员企业服务?

我提三条建议:

第一,组织OTC企业走出国门,学习欧美日等国先进的品牌管理方法和OTC创新方法,了解国内外的监管政策,更好的为监管部门出谋划策,促使OTC分类管理制度尽快落地。

第二,组织OTC生产和销售企业与研发企业对接,碰撞创新火花,加快OTC新品研发,为早日实现“新增1000个新品”而努力。

第三,组织企业开展消费者用药安全培训,开设网上课堂,培育消费者正确的自我药疗习惯。

图片

贺敦伟



分享到:

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2层214室(100080) 电话(总机):010-82050626   传真:010-82059450

电子邮箱:csmi@selfmed.cn

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信息传播工作委员会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黑窑厂西里10号楼西侧四层(100052)  电话:010-63522554  传真:010-63511170

电子邮箱:cnma66@126.com

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京ICP备05067604号-1 主办单位: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


版权所有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编号:京ICP备05067604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